2020-07-29 20:59:08 鸡西人事考试网 //jixi.huatu.com/ 文章来源:黑龙江华图
【导读】鸡西人事考试网提供以下信息:2020年黑龙江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语文模拟题3(2),更多资讯请关注黑龙江华图微信公众号(hljhtjy),鸡西市培训咨询电话:0467-2686933 / 19904670773。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A项“倔强”应读“jué”;C项“剽悍”应读“piāo”、“玲珑剔透”应读“tī”;D项“咫尺”应读“zhǐ”;注意B项“媲美”不读“pìn”,而读“pì”。
2.D
【解析】A项“拔涉”应为“跋涉”;B项“郑重其是”应为“郑重其事”;C项“诘则”应为“诘责”、“引颈受戳”应为“引颈受戮”。
3.C
【解析】C项重读为“你”,根据整个句子的意思,“你”在此句中只是强调“是你,而不是别人”能说得清楚这件事,而并没有“你是始终在场的目击者”之意。
4.C
【解析】“辩论”用于两者之间,“评判”侧重指一方,因此,第一个空应为“辩论”;“评判”指“评价、判断”,“修正”指“修改、改正”,按照一般地逻辑,应该是先“评价、判断”,指出其不对的地方,然后再进行“修改、改正”,因此第二空填“评判”,第三空填“修正”。
5.A
【解析】B项语序不当,“发挥充分”应为“充分发挥”;C项“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等智能化、个性化”,成分残缺,应为“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等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D项歧义,专题报告和讲座是同一个主题还是各是各的主题,可改为“今天下午,我们聆听了秦华老师关于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做合格大学生的专题报告和讲座。”
6.C
【解析】双引号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a.表引用 b.表特定称谓 c.表特殊含义d.表强调 e.表否定和讽刺。此题中,A、D项为拟人修辞的运用,B项为比喻修辞的运用,均不需用双引号,只有C项,“伟大”与“雄壮”一样,在此均表“强调”,因此,要用双引号。
7.B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显然,A、C、D项都是没有问题的,故B项错误。B项应为设问句。
8.C
【解析】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是对联的六大特点。通常,我们可以首先从字数、词性和结构三方面来考虑。此题中所给上联的词性和结构为“量词+名词+动词+名词+形容词”,据此,很容易选出答案为C。
9.B
【解析】A项《秋浦歌》的作者应为李白,而不是杜甫;C项《哈姆莱特》是剧本,不是小说;D项《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的作者是海涅,体裁是诗歌。故正确的选B。
10.C
【解析】做此类题,常用方法为排除法。根据下面的选项,③肯定是排在第一的,接下来是⑤,是②,还是①?分析各句可知,④中的“那种快乐”指的是②中所提到的快乐,⑤中的“它”指①中的“语文”,因此②在④前面,①在⑤前面,对照选项可知,答案选C。
二、填空题
11.绿色;蓝色
12.鲁智深;吴用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15.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三、阅读题
16.【参考答案】
(1)①D②B
【解析】①中,题干所给句子中的“食”为动词,意思是“吃”。A项为名词,表示“吃的”;B项虽为动词,但意义不同,为“喂养”;C项为名词,可译为“食物”。故答案选D。
②中,题干所给句子中的“去”可译为“消除”,而AD两项均表“失去”,C项表“离开”,故答案选B。
(2)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17.【参考答案】
(1)面对挫折不退缩的精神;善良的心和勤于思考的脑袋
(2)详写这一情节,交代了迪斯尼与小老鼠相处并产生感情的过程,为下文迪斯尼创作灵感的产生作铺垫,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触发创作灵感,创造出老鼠的卡通形象,并取得成功。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8.【参考答案】
爬天都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并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和对文章进行初步感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不怕困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教学难点: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并初步领会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不怕困难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中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石级仰望攀着心颤鲫鱼背
爬山前
爬山时
爬山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的鼓舞下,坚定信心、取得成功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件感受天都峰的“又高又陡”,进而体会“我”和老爷爷爬山前的心理活动;通过朗读,学习并讨论、了解爬山的过程,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的鼓舞下,坚定信心、取得成功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过程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课外延伸,培养能力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集体交流。
六、板书设计
天都峰
天都峰高而陡——奋力攀爬(攀着、手脚并用)——终于爬上
互相汲取力量
(编辑:黑龙江华图编辑)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微信客服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406号华图教育
客服热线:0451-88882340
网站://haerbin.huatu.com/